
澳門上海智庫聯合研討美國中亞戰略
【本報訊】11月19日,澳門區域與戰略研究中心聯合華東師範大學中亞研究中心舉辦華盛頓“ C5+1峰會:變與不變 線上研討會,分析最近”在華盛頓舉行的美國-中亞國家峰會和特朗普政府的中亞戰略。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所長孫壯志、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歐亞研究所副所長許濤、蘭州大學政治與國際關係學院院長朱永彪、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鄧浩、華東師範大學中亞研究中心主任陸鋼,同濟大學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副院長胡鍵、上海政法學院全球安全治理研究院副院長丁雲寶等出席研討會並作專題發言。
會議由澳門區域與戰略研究中心主任王建偉主持,華東師範大學中亞研究中心主任陸鋼作會議小結。王建偉提出三個問題供學者討論。一是這次C5+1峰會是否意味著美國中亞戰略的重大升級?二是特朗普中亞戰略的主要驅動力是什麽?三是中國應當如何應對中亞出現的地緣政治新變局?與會學者圍繞這些問題,從多個維度解析了美國C5+1峰會的戰略意圖以及對地區政經格局和中國的潛在影響。
與會學者普遍認為雖然華盛頓峰會標誌著中亞在美國外交佈局中地位的顯著上升,美國對中亞的介入仍具有機會主義和階段性特點,難以與中國和俄羅斯在地區的結構性存在相抗衡。美國在中亞政策上的“變”與 “不變 ”高度並存, 在繼續關注地緣政治競爭的同時,更加突出地緣經濟,特別是在關鍵礦產和交通基礎設施領域的重要性。中亞五國積極參與華盛頓C5+1峰會並不意味著一邊倒向美國,而恰恰是他們戰略自主性增強的表現,正在從“ 被選擇者”轉為“ 規則塑造者。” 面對中亞地緣政治和地緣經濟的新形勢,中國應繼續保持戰略定力,按自己的節奏,因地制宜,通過加強民心相通與制度性開放,推動與中亞國家的合作從資源型合作向制度型、治理型和價值鏈型合作升級,不必被美國牽著鼻子走。
研討會持續近4個小時,吸引了近70名來自內地、澳門及海外的學者、研究生和政策分析人士參加。線上提問踴躍,互動熱絡,凸顯了該研討會作為公共知識產品的社會影響力。澳門區域與戰略研究中心理事長宋碧琪表示這是中心首次與內地智庫合作探討當前重大國際問題,是一次成功的嘗試,也是“ 一國兩制” 的生動體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