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內地“十一”國慶黃金周與中秋節“雙節”重疊,為期8日的長假期已於10月8日圓滿結束。即使期間受颱風影響,整體旅遊秩序良好,市面人流暢旺,飲食、酒店、零售等不同行業均反映市道理想。從“中國紅”到“中秋月”,這個雙節假期澳門特區政府聯同社會各界持續推出了豐富的文旅“大餐”,各項節慶活動精彩紛呈,著力於“強化特色”和“提升體驗”。據治安警察局公布的數據,一連八日有超過114.4萬人次旅客入境,每日平均14.3萬人次,酒店入住率更是逾九成,反映澳門消費市場熱氣騰騰,假日經濟活力持續釋放。
假期雖遇颱風旅客較上年仍增1.9%
今年的黃金周適逢中秋節,一連八日假期下來,可謂市面人流如鯽,商場食肆客似雲來,“旺丁又旺財”。據了解,2024年的國慶黃金周假期為七日,一連七日的假期錄得入境總旅客接近一百萬人次,日均14.1萬人次。
與之相比,今年八天的假期,有超過114萬人次旅客入境,每日平均14.3萬人次,比起去年同期增加了1.9%,雖然這仍比警方當初預計的十五萬人次低了些許,但今年假期有着颱風襲澳的原因,“八號風球”影響下,導致來澳海陸空交通受阻。考慮颱風等自然災害這種不可抗力的因素,幸好這次颱風對澳門影響時間相對較短、破壞力亦較低,有這樣的成績,社會各界應當能夠感到滿意。然而這樣的丁財兩旺當然不是偶然,原因既有特區政府帶領各界努力開拓新旅遊資源的成果,也有澳門市民的熱情與包容。
盛事與燈飾加持澳門仍是遊客“獨特的選擇”
旅客數字顯著增加,當然與本澳多項盛事活動有關,包括煙花匯演、中秋燈飾璀璨、月滿三巴夜、葡語國家文化週、澳門國際音樂節、路氹節慶市集、十月初五街節、哪吒幻影玩轉花王堂等;黃金周期間馬路上就見多輛開篷觀光巴士,甚至有旅客說下雨也不要緊,可見這項旅遊節目大受歡迎,看報道有旅客表示,本澳中秋氣氛濃厚,到處都是中秋燈飾和月餅廣告,下次還會再來。
新馬路作為本澳遊客的熱門首選地之一,逢年過節,特區政府尤為重視其燈飾佈置,花盡心機為居民及遊客營造濃厚的節日氛圍。今年中秋節假期,在議事亭前地的燈飾成為了市民和旅客爭相拍照的勝地,為他們留下了一大驚喜。今年的燈飾大獲好評,有讓人眼前一亮的感覺,與過去傳統的中式城樓的樣式截然不同,但仍然保留了傳統的元素,例如嫦娥、月餅和玉兔,但作出了更有藝術感、更有本地特色的處理。議事亭前地至大三巴牌坊一帶,在璀璨燈飾的映照下,遊人如織,在國旗、花朵和燈飾裝置的點綴下,呈現一派歡樂景象。
眾所週知,澳門是一座糅合中西文化元素的美麗城市,只要大家多花一點心思,其實是可以做得很好的。這除了需要本地藝術家創意之外,更需要政府、商界、教育界以至不同族群的市民的支持,讓澳門的美感有所提升,並在其他因素的加持下,增加城市的吸引力,讓市民和遊客都愛上這座城市。
同心聚力“流量”變“留量”
另一項靚麗的數字是,本澳今年黃金周酒店入住率逾九成,旅客總量更比去年提早40天突破3,000萬人次,其成功肯定離不開善用“IP經濟”、社區營造與琴澳聯動。特區政府透過設立臨時行人專區、引入Sanrio與POP MART等IP裝置、舉辦動漫遊戲展等,成功將旅客引入舊城區,激活社區經濟。澳門向深度、廣度拓展旅遊業的戰略,在假期的考驗下逐見成效。
隨著特區政府多措施引客入各社區,遊客們不僅僅是聚集在傳統旅遊旺區了,有遊客穿行在老城街巷飽覽澳門中西合璧的多元風采,也有遊客流連氹仔的大型旅遊綜合體,感受現代都市的時尚與動感。路環也是許多遊人不願錯過的一站。黑沙海灘、荔枝碗船廠片區、石排灣郊野公園大熊貓館,也有遊客選擇了漫步澳門的南端,享受一份與眾不同的悠閒與野趣。
客群消費模式轉變未來應“強化特色”和“提升體驗”
除了“硬核”的旅遊景點,假日期間各大博企亦紛紛舉辦大型演出活動,吸引眾多粉絲到場,直接帶動周邊酒店、餐飲、文創消費顯著增長,以年輕人的假日狂歡拉動消費轉化。更重要的是,“演藝+旅遊”模式成功將“演出流量”轉化為“城市消費力”。
國內多家線上旅遊平台數據顯示,黃金周客群消費模式轉變,更加著重深度體驗及觀光“打卡”,購物也更理性,講求性價比。旅客消費模式的轉變,正在推動著澳門業界積極識變、應變與求變。黃金周湧現的新氣象,印證旅遊業成功進入了轉型關鍵期。展望未來,澳門有必要從“強化特色”和“提升體驗”兩方面加大力度。一方面,拓展文化旅遊、非遺旅遊、體育旅遊、演藝旅遊等,滿足不同消費群。另一方面,舉辦更多大型活動,發展盛事經濟。新加坡近年定位為活動盛地,舉辦大型演唱會及體育賽事,單是本週末舉辦的F1賽事,就能吸引約30萬高端旅客,值得澳門借鑒。
在服務方面,澳門近年在電子支付方面進展迅速,待客態度、交通安排也有長足進步。在資訊發放方面,則有必要進一步優化,包括提升環境保護意識,以及提供實時擁擠資訊緩解交通和景點壓力。未來澳門還要持續總結經驗,繼續為旅客提供獨特而精緻的旅遊體驗,以落實“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理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