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講座後的導賞活動,深入了解文物古蹟
【本報訊】澳門基金會的“澳門記憶”文史網於十月推出本年度最後四場“記憶沙龍”公眾講座,首兩場於10月4日(週六)在觀音堂順利舉行,由澳門基金會楊開荊博士主講“禪鐘梵響──觀音堂數百載人間煙火”。
普濟禪院,俗稱常稱之觀音堂,是一座承載著深厚歷史底蘊且兼具多重功能的古剎。這裡不僅是佛教高僧靜修南禪洞宗的道場,也保存著諸多珍貴文物,更見證了無數歷史風雲。楊開荊博士在講座中提到,明清易代之際,不少遺民選擇在此逃禪隱居;而清末朝廷積弱,中美《望厦條約》的簽署,亦在此留下歷史的傷痕;嶺南書畫家高劍父曾在抗日戰爭時期寓居於此,作畫授徒,支持前線抗日。細細探訪這座聞名遐邇的古刹,隨處可見歷代文人墨客留下的珍貴墨迹,令人回味無窮。普濟禪院(觀音堂)已被評定為不動產(文物建築),亦為“澳門八景”之一。其不拘一格的包容氣度,鑄就了不凡的歷史篇章,曾經風雲跌宕,見證了無數傳奇。
是次活動獲普濟禪院(觀音堂)慈善僧侶會的大力支持和合辦,除提供講座場地,更特設寺內參觀活動,深入了解文物古蹟。活動引起市民興趣,積極提問,與講者互動交流。適逢寺中舉辦“第二屆澳門素食嘉年華”,出席者也參與其中,於現場攤位體驗多元的素食文化,場面熱鬧非凡。澳門基金會活動處黃麗莎處長出席講座,她感謝市民對“澳門記憶”活動的支持。期望未來繼續推出更多不同主題的“記憶沙龍”,進一步向大眾推廣歷史文化。
“澳門記憶”的六周年活動層出不窮,帶領大家探索小城的面面不同,想緊貼“澳門記憶”的最新動態,除可瀏覽網站外,還可關注“澳門記憶”的Facebook專頁、Instagram、微信訂閱號、小紅書號、今日頭條號及YouTube頻道(ID:MacauMemoryFM/ 澳門記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