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8月8日至10日,澳門科技大學聯合南方科技大學、IEEE納米技術委員會廣東分會及國際能源光子學會,共同主辦“第11屆能源、材料及光電子國際會議”(EMP25)。大會主席由澳科大創新工程學院唐建新教授及南方科技大學孫小衛教授聯合擔任。作為聚焦能源、材料與光子學等前沿領域的國際學術會議,本次會議旨在促進全球研究人員與業界同仁間的交流合作,分享最新研究成果與創新技術。大會設置多場主旨演講、專題報告及分論壇,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專家學者、研究人員及業界代表參會。與會者圍繞“納米與微米材料系統”、“新一代光電子與微電子技術”及“膠體量子點材料與顯示器”三個分論壇主題,展開了深入的學術交流與討論,為推動相關領域發展注入新的智慧與活力。
現場合影
在開幕式的致辭中,澳科大副校監、校長李行偉講座教授首先對出席本次會議的各位學者與嘉賓表示歡迎。他指出,澳科大建校於2000年,經過25年的發展,已成為澳門在校學生規模最大的綜合型大學,擁有23,000多名學生。大學在2025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中位列前300強,在2025年QS世界大學排名中位列前500強,9個學科進入ESI全球前1%。李校長特別提及澳科大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的重要使命。他表示,澳科大是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重點建設的兩所澳門大學之一,肩負著成為“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重要節點”的歷史使命。學校擁有多個國家級研究平台,包括中藥質量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月球與行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以及澳門海岸生態環境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等,為前沿領域創新研究提供堅實支撐。
李行偉校長致辭
本次會議特邀多位能源、材料與光子學領域的權威專家擔任主講嘉賓。南科大孫小衛教授以“超表面賦能增強現實波導突破”為題,深入探討了超表面技術在AR領域的創新應用。香港城市大學季昀教授圍繞“銥(III)碳烯磷光體在藍光有機發光二極管中的應用”進行了精彩分享,為有機發光器件的發展提供了新思路。澳門大學孫漢東教授發表了題為“先進膠體半導體納米結構微雷射器”的演講,深入剖析了納米激光技術的前沿發展。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孫錢研究員聚焦“矽基氮化鎵單晶片全彩微型LED顯示器”,展示了微顯示技術的最新進展。港城大于欣格教授則以“面向醫療保健和VR/AR的皮膚界面電子器件”為主題,展現了柔性電子技術在醫療健康領域的廣闊前景。各位主講嘉賓的演講涵蓋了從基礎材料研究到產業化應用的各個層面,充分展現了能源、材料與光子學領域的跨學科特色和創新活力,為與會者提供了寶貴的學術啟發和技術洞察。
主講嘉賓分享:孫小衛教授(左上)、季昀教授(右上)、
孫漢東教授(左下)、孫錢研究員(中下)及于欣格教授(右下)
會議期間,專家學者圍繞應對全球能源危機與氣候變化這一人類面臨的重大挑戰,深入探討了“能源光子學”的發展前景。能源光子學致力於為能源問題提供光子學解決方案,通過材料、光子學等跨學科研究為應對全球變暖和氣候變化提供創新技術支援。第11屆能源、材料及光電子國際會議的成功舉辦,為全球能源、材料與光子學領域研究人員搭建了高水準的學術交流平台。通過多維度的學術研討與成果展示,會議展現了當前相關領域的關鍵技術及未來發展趨勢。展望未來,澳科大將以本次會議為新起點,進一步加強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深化產學研合作,持續提升在能源、材料與光子學領域的國際學術影響力,為應對全球能源挑戰和氣候變化貢獻獨具價值的澳門智慧與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