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樹名木是大地的詩行、歲月的坐標,又被譽為“綠色國寶”、“有生命的文物”,它們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資源,記載著城市的歷史,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和社會價值。在澳門,古樹名木是指樹齡逾100年、樹種珍貴、樹形奇特、稀有或具特殊的歷史或文化意義,而被列入《古樹名木保護名錄》的樹木。穿梭於澳門的街頭巷尾,停下細看,會發現身邊有不少百年古樹名木默默守護着我們。多年來,它們在城市的各個角落頑強生長,像歷經風雨又甘於奉獻的長者,用自己的一片綠蔭滋養和庇佑這座小城。
澳門古樹品種多歷史悠久
據了解,澳門地理面積雖小,但古樹不少,現存有654棵。開埠400多年來,古樹無言,在這座“巨型博物館”的各個角落舒展枝葉,給人們以綠蔭庇護,也見證著這裡的歲月變遷,承載著幾代人的情感記憶。
澳門古樹名木不僅數量眾多、歷史悠久,而且文化深厚。為了保育這些具歷史、文化、重要紀念意義的古樹名木,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於2016年公佈《古樹名木保護名錄》,市政署作為護理及保育樹木的部門,密切監察、管護及保育古樹名木,還於2020年設“澳門古樹名木”網頁,讓市民認識古樹名木,參與古樹保育,傳承本地珍貴樹木的歷史文化與生態價值。
很多古樹,生長於高密度的鬧市城區,面臨著很多保護問題。如城市熱島效應影響、樹洞防腐處理、廣寄生植物清理、蛀乾害蟲防治、冗余枯死枝修剪、群落生境營造等,從關注生存到重視保護,再到注重傳承與發展,人們對古樹名木的認知和保護理念也隨著特區政府近年來推廣宣傳而不斷深化,古樹名木保護工作取得了長足進步和可喜成績。
市政署跨部門合作推廣古樹保育重要性
一直以來,市政署積極關注私人地方的古樹狀況,並聯同文化局跨部門合作,與宗教場所的古樹擁有人或權利人溝通,宣導推廣古樹保育的重要性。按照《文化遺產保護法》相關規定,私人地方的古樹屬持有人管護,持有人或業權人代表應定期檢查及跟進古樹的情況,亦應將可能導致該等樹木破損、毀壞或滅失的情況,立即通知文化局或具職權維護樹木的公共部門,法律亦禁止拔除、砍伐、移植、移除或以任何方式毀損古樹名木,否則可被科處2千至20萬澳門元。
市政署亦制訂了《澳門古樹名木養護指引》供私人地方的古樹持有人或業權人代表參考,並提供技術支援及託管養護工作。
目前,市政署對健康的古樹每年最少巡查兩次,健康狀況一般的古樹每季度最少巡查一次,瀕危古樹除每月一次的基本巡查外,還會視情況增加檢查密度。與此同時,多年來持續與內地科研單位合作,定期邀請專家在澳門古樹名木的保育、風險評估、病蟲害防治等方面提供技術幫助和課程培訓。
歷經風雨的“活文物”
澳門的古樹不少屹立於有歷史的公園內,其中以加思欄花園和白鴿巢公園為多,公園內的古樹相當於“活文物”,無聲訴說着城市的變遷,是澳門一道獨特的文化風景線。加思欄花園是澳門的首座花園,原址是卡斯蒂利亞(西班牙)方濟各會會士於1580年2月2日建立的聖方濟各修道院,中文意思為“卡斯蒂利亞人的花園”。西班牙方濟各會會士後來由葡萄牙方濟各會會士取代,1834年,由於葡萄牙宗教團體被取締,因此當時的澳葡政府接管了他們的土地和財產。1861年,修道院原址拆遷,建成了現今的加思欄兵營,而原來的綠化區則成為對外開放的花園。
加思欄花園是鬧市中不可多得的綠色休憩區,其面積雖小,卻有很多古樹,其中“樹王”就有兩棵,其一是位於公園廁所前面的楊桃樹,其二是由廁所往上第一層石級旁邊的芒果樹,其他還有人面子(仁稔)、闊葉合歡、海南蒲桃等。
如果說加思欄花園的古樹反映了澳門悠久的歷史,白鴿巢公園的古樹則反映了澳門歷史上的多元與開放。由於白鴿巢公園曾作為東印度公司收集植物用的苗圃,集中留存着多種古樹,是古樹種類較多的綠地。古樹樹種有假菩提樹、假柿木薑子、海南蒲桃、鳳凰木、羅漢松、榕樹等。公園內林木參天,鬱鬱蔥蔥。拾級而上,不時可路過系有“身份證”的古樹。如果用手機掃描其上的二維碼,可以鏈接到專屬的古樹名木網,全面了解這棵樹的樹種、樹齡、健康情況以及形態特徵等信息。
全民齊心護古樹
守護古樹名木,是關乎生態文明建設和文化傳承的一項系統工程,也是涉及樹木學、植物生理學、土壤學、森林生態學、微生物學等多學科的系統性綜合技術,專業性高、難度大。
除了對古樹名木進行全面巡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還要深入挖掘古樹名木背後的文化和精神價值,傳承歷史文化,講好古樹名木故事,讓更多人了解其價值,共同守護。保護古樹,就像照顧老人一樣,需要長期監管、細緻養護。
澳門是一個非常願意保育歷史文化的城市,古樹能夠存活下來有賴於前人的努力。無疑,古樹絕對是世界上一流的生存高手,同時也是地球歷史的書寫者,古老的木材、年輪與斷枝上,忠實記錄了各種有關氣候、地質和植物的訊息,這些科學家已經解開或是仍參不透的訊息,隱藏著諸多我們所不知道的過去──可能是改寫歷史的關鍵,也可能是我們可以借鑑的長壽之祕。
守護古樹名木,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我們要增強全民保護意識,讓保護古樹名木成為全社會的自覺行動。通過宣傳教育、科普活動等形式,提高公眾對古樹名木價值的認識,激發人們的保護熱情,減少對自然環境的破壞,為古樹名木創造一個更加和諧、宜居的生存環境。同時,還要鼓勵社會各界積極參與古樹名木保護工作,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良好氛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