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想分享“會帶展”和“展帶會”的看法。開筆後發現如不理清會議與經貿展會的功能及其項目管理的區別,就討論不了。於是,就有了這篇推文。
2002年,會展業在中國國民經濟中正式成為一個獨立的行業。其標誌是,國家標準《國民經濟行業分類》在商業服務業中首次列入“會議展覽服務業”。2017年,《國民經濟行業分類》將其改稱為“會議、展覽及相關服務”。因此,評估中國會展業的發展,2002年是重要節點。
會展業列入《國民經濟行業分類》國家標準,與中國加入WTO相關。參與WTO會展業談判的中國代表是中國貿促會。而2003-2004年期間高校正式設立會展專業(包括高職與本科),恰顯示了會展業成為獨立行業後的社會效應。
會展業 是會議業與展覽業的合稱
根據《國民經濟行業分類》,會展業由會議業和展覽業組成。請注意,在《國民經濟行業分類》國家標準中,會議列在展覽之前,故而簡稱“會展業”,而不是“展會業”。
為何國家標準將會議業與經貿展覽業合稱為會展業,我想有以下原因:
——從中文看,會議與展覽會(或交易會、展覽會、展銷會)兩者都有一個“會”字,而且都有聚會的含義。
——會議與展覽會都是人們在固定的時間與空間(包括線下與線上兩種空間),通過聚會參加集體活動的場所/平臺。需要租賃場地開展會議或展覽活動,是兩個行業的共同特點。
——會議業與展覽業的關聯向來密切。在中國,會議與經貿展會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發展趨勢,不斷深化,而且活力充盈。
強調會展業的構成,乃因許多地方政府往往以展覽業替代會展業,忽視了會議業。經貿展覽由政府商務部門主管,但會議業尚未明確政府主管部門(目前,政府主辦的論壇性會議由宣傳口管理)。這可能是“重展輕會”的一個原因。
另一個現象是,旅遊業、酒店業一向熱衷會議生意。會獎旅遊成為打造會議+旅遊目的地的抓手。吸引會議則是酒店業穩定營收的經營舉措。
會議、展覽的服務功能不同
會議是通過信息傳播、內容導向服務受眾的活動,而展會是通過貿易撮合、交易導向服務受眾的活動。這是會議與展會在服務功能上的明顯不同。
服務功能是由參加會議或展會的受眾需求而確定的。
參加會議的人,由演講者和聽講者構成。聽講者占絕大多數。參加行業性、專業性、學術性會議的人,基本是學者、專家、官員、企業(機構)管理層人員。這些人被稱為業界高端人士。
參加經貿展會的人,由參展商的工作人員與觀眾構成。專業展(B2B)的觀眾是展會所服務行業(領域)的專業人士。其中,對展品有購買意向的專業觀眾,稱之為買家。消費展(B2C)的觀眾是普通消費者。參展商參加專業展是為了獲取訂單,而參加消費展是為了現場銷售商品。
會議與展會項目在經營管理上多有區別
會議或展覽都是由一個個獨立的項目而組成的。對於會展主辦方而言,經營管理會議或展會,就是項目管理。由於會議和展覽的服務功能不同,兩者在項目的經營管理上多有區別:
項目策劃的區別 |
興辦會議和展會都要事先策劃。策劃包括項目設計和落地實施兩個方面。前者是思路(即頂層設計,包括創意),後者是實務(通過經營管理達成策劃目標)。因此,前者導引後者,而後者檢驗前者。
會議項目的策劃,偏重于分享內容的設計。在烏鎮舉辦的國際互聯網大會,每年一屆。每屆都要創意新主題,嘉賓演講、分會研討的內容要切合新主題。演講人的邀約及其演講內容的設計,是會議主辦方策劃工作的重點。
展會項目的策劃,偏重于展覽範圍、營銷推廣及配套活動的設計。對於專業展而言,展覽範圍的優化(展覽版塊創新)和細化(在垂直領域細分展品品類),是每屆展會都要做的工作。組織展會的配套活動,旨在吸引參展商和觀眾。
經營機構的區別 |
除政府會議外,會議主辦機構以行業協會、專業學會為多。由企業主辦的會議,主辦機構主要來自媒體、互聯網大廠(其中的制度化會議項目,許多與協會、學會關聯)。會議公司自辦的會議項目很少。
展會主辦機構以企業為主。在中國展會項目的總數中,會展公司主辦的展會在政府、協學會、企業三類主辦方中的占比達90%以上。
因此,會議業的企業構成中,會議公司大多是會議項目的承辦機構,是為會議主辦機構提供會務服務的公司。而在展覽業中,會展公司是主辦方的主要構成。實行主承辦體制的展會,主要是政府展項目。
舉辦地及場所的區別 |
絕大多數展會的舉辦地是固定的(國內5萬平方米展覽面積的巡迴展,不超過百個)。而國際性、全國性的行業性、專業性、學術性會議一般是不固定舉辦地的。如2024年10月在北京舉辦的國際銀行業運營大會(Sibos年會),由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創辦於1978年。每年一屆,分別在全球不同城市舉辦,曾在香港舉辦過兩次。北京是中國內地首次舉辦此會的城市。
在舉辦場所的選擇方面,展會基本是在專業展館舉辦,而會議大多在酒店舉辦,部分在會議中心或會展中心(指配設多類會議設施的會展中心)舉辦。參加會議的人士來自多地(包括境外)、與會人數超過500人,且會期2天以上的會議,與會者的住宿和餐飲是會議場所選擇的要素之一。故此,大型會議多半選擇在擁有相應會議設施的酒店召開。
營收來源的區別 |
非政府會議的營業收入,主要來自企業贊助、與會者註冊費。企業贊助旨在會議活動中的品牌“露出”。在行業性、專業性、學術性的會議中,贊助方式包括植入廣告、獲得演講時段、冠名會議配套活動(如冠名平行會議、晚宴、禮品)、提供會務服務(如文旅活動、會議用車)等。
展會的營業收入來自展位銷售、商業贊助和門票,但多數展會項目以展位銷售收入為主。
展會門票收入狀況中外有別。在國內,僅少數展會有門票收入,如廣交會、珠海航空展以及有影響力的汽車展、動漫展等。因門票售價不高,在展會營收中占比有限。在國際上,歐美國家知名或熱門展會的參觀者都要購買門票。如,美國CES的門票為149美元/人,德國漢諾威工博會的門票為1000元人民幣/人(對中國觀眾銷售)。當然,展會主辦方對付費參觀者會有服務成本的支出。
項目團隊的區別 |
會議和展會項目均要配設項目經理。其對內負責管理項目業務及其團隊,對外負責對接與項目經營有關的商務關係。
承辦會議的服務商,項目團隊主要提供會務服務,大體包括場地租賃、會場佈置、與會人員接待(安排接機接站、住宿、餐飲與現場接待等)三方面。因此,會議業有“做執行”一說——指會議服務商根據主辦機構的要求,安排人手承擔會議服務事項。
企業主辦的會議,如自建項目團隊操辦,則按營銷、銷售、會務環節配置人力。與會人數在300人左右的會議項目,團隊人數一般3-5人。
展會項目團隊一般按銷售、營銷、運營三類業務配置人力。中小型會展項目的團隊人數一般在10人左右。大型項目的團隊人數一般為數十人。展會項目團隊崗位技能的難度,高於做會務服務(指承辦會議的服務商)。故而做展會業務不是簡單的“做執行”(某些高校在會展專業教學中,將辦會辦展的業務崗位歸為“做執行”,這是不對的)。如畢業生求職展覽公司,提出“做執行”,公司HR會認為該生不瞭解展覽項目的人力需求。
(來源:張凡的會展洞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