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2025年3月27日,在澳門特別行政區招商投資促進局、澳門特別行政區環境保護局、中國-葡語國家經貿合作論壇(澳門)常設秘書處的支持下,由澳門國際碳排放權交易所與澳門碳中和研究院主辦,清華大學碳中和研究院、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社會樞紐碳中和與氣候變化學域、廣州電力交易中心、新加坡氣候影響力交易所(CIX)、馬來西亞碳市場協會(MCMA)、綠色發展研究院(香港)等聯合主辦的“全球碳信用市場發展論壇”在澳門威尼斯人金光會展西西里會議廳成功舉辦。來自政府機構、國際組織、學術界及企業界13個國家的200余位代表齊聚一堂,圍繞《巴黎協定》框架下碳信用市場機制創新、技術合作及區域協同展開深入探討,為推動全球氣候治理與綠色低碳發展建言獻策。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運輸工務司司長譚偉文,東帝汶副總理兼經濟事務統籌部部長、旅遊和環境部部長黎發芳,聯合國前副秘書長兼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索爾海姆(Erik Solheim),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碳中和研究院院長賀克斌院士,中央人民政府駐澳門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經濟部副部長楊全州,澳門特別行政區招商投資促進局行政管理委員會主席余雨生,中國-葡語國家經貿合作論壇(澳閂)常設秘書處副秘書長謝穎,澳門特別行政區澳門環境保護局環境規劃評估廳廳長陳美寶,澳門銀行公會主席葉兆佳,澳門大學教授、全國人大常委會澳門基本法委員會委員王禹,中國環科會綠色貿易與投資專委會榮譽主任委員唐丁丁,騰訊碳中和高級顧問、全球溫室氣體協議指導委員會理事翟永平,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碳中和與氣候變化學域訪問教授齊紹洲,廣州電力交易中心總法律顧問、合規官張巧玲,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唐金榮,中國鋼鐵業協會副會長、秘書長姜維,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環境與政策研究所研究員、原副所長郭焦鋒,新加坡氣候影響力交易所(CIX)首席執行官Oi Yee Choo,馬來西亞碳市場協會主席Renard Siew Yung Jhien,葡萄牙中資企業協會副主席劉秋萍,中國電建亞太區域總部總經理周家義,“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首席發展總監張建宇,澳門國際碳排放權交易所董事陳立波,澳門國際碳排放權交易所總經理孟萌等擔任主禮嘉賓。各位嘉賓一致指出,碳信用市場作為應對氣候變化的關鍵市場機制,必須透過跨國政策協調、技術互通與市場整合,共同推進全球氣候治理的創新發展。
參會者出席全球碳信用市場發展論壇
本次論壇聚焦環境責任的全球化配置。澳門國際碳排放權交易所圍繞碳信用市場領域達成4項重磅合作協議,發佈了《亞洲自願碳市場發展報告2024》,啟動綠色數字資產通證化計劃,並上線首批Article 6碳信用標準化合約產品—A6 X,各方圍繞碳市場發展關鍵議題凝聚共識、明確方向。這一系列成果將顯著擴大澳門國際碳排放權交易所產品矩陣,助力澳門形成面向碳市場的“國際規則銜接地+灣區要素配置站+葡語國家服務港”三位一體的發展格局,為全球碳市場發展注入澳門動能。
全球共識:以碳信用市場促氣候行動
論壇開幕式上,澳門特別行政區運輸工務司司長譚偉文致辭表示,澳門特別行政區積極響應國家“雙碳”戰略目標,將低碳發展納入經濟適度多元化規劃,通過完善國際碳市場配套政策,強化本地機構能力建設,推動與葡語國家及全球市場的深度對接。澳門國際碳排放權交易所的成立標誌著區域碳市場發展邁入新階段,未來將聚焦標準互認、資源整合及知識共享,打造中國與國際碳規則銜接的樞紐。

澳門特別行政區運輸工務司司長譚偉文致辭
東帝汶作為葡語系國家的重要一員,此次特別受邀參加論壇共話全球碳信用合作。東帝汶副總理兼經濟事務統籌部部長、旅遊和環境部部長黎發芳在致辭中表示:“東帝汶作為東南亞島國,面臨海平面上升、珊瑚白化等嚴峻氣候威脅,亟需通過國際合作提升氣候韌性。東帝汶高度認可澳門在東西方經貿與綠色金融領域的橋樑作用,期待與澳門在低碳技術、碳信用開發及生態保護領域深化合作。黎發芳指出,應對氣候變化需超越地域與制度界限,構建資源共享、技術聯動的全球網絡。東帝汶計劃通過推廣清潔能源、保護熱帶雨林等舉措,將氣候危機轉化為發展機遇,同時呼籲國際社會關注小島嶼國家的生存權與環境正義。未來,東帝汶將依託區域合作框架,推動東盟國家與中國的碳信用市場協同發展,共同探索適應脆弱生態系統的低碳路徑。

東帝汶副總理兼經濟事務統籌部部長、旅遊和環境部部長黎發芳致辭
聯合國前副秘書長兼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埃裡克・索爾海姆(Erik Solheim)強調,中國已成為全球綠色轉型的引領者,2024年新增可再生能源裝機量相當於美國全年用電量,太陽能裝機規模達非洲的12倍,電動車技術革新推動多國交通低碳化。索爾海姆強調,亞洲碳信用市場需發揮區域聯動優勢,形成跨區域碳信用流動機制。澳門作為葡語國家紐帶,可推動巴西、葡萄牙等國的碳市場經驗與中國實踐融合,加速全球碳治理體系創新。

聯合國前副秘書長兼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埃裡克・索爾海姆致辭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碳中和研究院院長賀克斌在致辭中表示,全球碳信用市場正從單一抵消工具向氣候投融資平臺轉型,需加速方法學互認、數據互通與規則融合,構建包容性國際標準體系。澳門應發揮“標準對接之橋、資源流動之港、知識共享之窗”三大功能,推動國內外碳信用機制銜接,依託成熟金融體系拓寬綠色資本通道。他呼籲加強高質量碳信用項目培育,支持企業自主減排承諾,通過市場誠信建設提升全球碳交易透明度與公信力。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碳中和研究院院長賀克斌致辭
重磅簽約及發佈:打造碳信用市場國際協作新範式
澳門國際碳排放權交易所分別與新加坡氣候影響力交易所(CIX)、廣州電力交易中心、清華大學碳中和研究院、中國電力建設集團有限公司等多家國際企業及機構簽署4項合作協議。澳門作為樞紐將進一步鏈接亞太與全球市場,構建碳信用市場國際協作新範式,促進國際規則與中國實踐的相互轉化。

澳門國際碳排放權交易所簽署4項合作協議
同時,澳門國際碳排放權交易所聯合清華大學碳中和研究院、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社會樞紐碳中和與氣候變化學域發佈了《亞洲自願碳市場發展報告2024》,報告數據顯示,亞洲已成為全球碳信用供給的核心引擎。截至2024年底,亞洲區域累計簽發量占全球56.19%。其中,中國(占亞洲累計簽發量48.15%)、印度(占亞洲累計簽發量23.23%)主導市場。從動態發展趨勢來看,亞洲碳信用增勢迅猛,2024年活躍於亞洲的9000多個國際機制登記的減排項目共簽發了1.17億噸碳信用,占全球2024年新增碳信用的38.39%,且帶有其他附加效益的高質量碳信用存在顯著溢價,這些突出貢獻顯著推動了全球碳減排進程。目前,亞洲各國也正積極探索標準互認、碳信用開發及技術創新等領域,以政策驅動本土機制創新,推動碳信用市場的規範化和可持續發展。報告指出,下一步,亞洲應憑藉自身在碳市場的獨特優勢,建立起更符合自身發展需求的評級體系,打破歐美在碳市場的壟斷地位,為亞洲碳市場的可持續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澳門國際碳排放權交易所還聯合螞蟻數科與深石集團在論壇上宣佈啟動了綠色數字資產通證化計劃。為進一步利用AI賦能綠色數字資產從生成到注銷的全生命週期管理,並破解當前傳統綠色數字資產採集、傳輸、存儲環節易被篡改,以及可信度受質疑等問題,澳門國際碳排放權交易所將採用IOT+Blockchain+AI的技術融合,基於螞蟻鏈可信數實孿生技術,鏈接現實世界資產,實時採集供給和需求端數據並直接上鏈,利用智能合約自動匹配,搭建首個覆蓋綠色數字資產通證化及交易體系,創新並嘗試綠色數字資產RWA融資新模式。該項目分為5階段,當前澳碳所已完成2025年第1季度目標,於今年一月在巴西完成了全球首筆葡語系國家基於區塊鏈的戶用光伏國際綠證交易。未來,澳碳所將在粵港澳大灣區推進可複製的標杆項目,推動國內國際標準的銜接。
為進一步促進國際碳信用市場發展與合作,澳門國際碳排放權交易所還於本次論壇上線了首批Article 6標準化碳信用合約產品—A6 X。A6 X是澳碳所在本所SCM標準碳信用市場框架下,基於已有的RCU、ERU、ACU和NRU標準化合約,通過添加Article 6標簽,使其符合《巴黎協定》第6條的合作機制,在項目在獲得東道國授權後,允許國際買家和賣家在澳碳所交易平臺上進行交易,以實現其碳減排目標。其中,儲備的“烏幹達綠色雲改進型爐灶”項目旨在通過向烏幹達當地家庭免費分發200,000個便攜式高效節能的綠色雲改進型爐灶(ICSs),替換效率低下的傳統基礎爐灶,以減少不可再生木柴的燃燒來降低溫室氣體排放,且同時減緩烏幹達的森林砍伐。該項目首個計入期預計簽發減排量150萬噸。

澳門國際碳排放權交易所發佈相關成果
主旨發言:技術創新與政策規則協同共進
中國環科會綠色貿易與投資專委會榮譽主任、澳門國際碳市場專家委員會顧問唐丁丁表示,自願碳市場潛力巨大,2030年規模或達5000億美元,但需解決標準碎片化問題。中國生態環境部近期宣佈將鋼鐵、水泥、鋁冶煉等行業納入碳市場,預計覆蓋60%碳排放量,此舉將顯著提升市場活力。他呼籲亞洲國家共建統一登記簿與標準體系,推動東盟與中國碳市場協同發展,形成與歐盟市場的互補格局。

中國環科會綠色貿易與投資專委會榮譽主任、
澳門國際碳市場專家委員會顧問唐丁丁作主旨演講
全國人大常委會澳門基本法委員會委員、澳門大學教授王禹表示,澳門可憑藉“一國兩制”制度優勢,制定碳中和與綠色增長的相關法律,成為全國氣候立法的先行試驗區,同時以碳交易為突破口推動經濟多元發展。王禹強調澳門需錯位發展,依託中國與葡語系國家的天然的聯繫,填補內地與香港的市場空白,並通過法律創新接軌國際規則,提升在全球碳金融體系中的話語權。

全國人大常委會澳門基本法委員會委員、澳門大學教授王禹作主旨演講
騰訊碳中和高級顧問、全球溫室氣體協議指導委員會理事翟永平表示,AI技術雖短期增加能耗,但長期可通過優化能源調度、提升生產效率加速碳中和進程。若AI效能最大化,其可成為碳中和的主要驅動力,將在碳中和進程中以技術創新和監管使其碳足跡最小化。目前,騰訊已與深圳環保部門合作落地綠證交易試點,未來將探索區塊鏈技術在綠電溯源中的應用,推動環境權益資產化與金融化。
騰訊碳中和高級顧問、全球溫室氣體協議指導委員會理事翟永平作主旨演講
數字創新賦能低碳產業的規模化應用,尤其需要綠色金融機制的協同支持。對此,“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聯盟)首席發展總監張建宇表示,中國長期通過金融機構為“一帶一路”國家提供綠色融資支持。GIFP(綠色發展投融資合作夥伴關係)自2023年10月啟動以來,致力於促進綠色“一帶一路”發展的投融資合作與交流,並為綠色“一帶一路”建設中的混合融資和碳融資瓶頸提供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

“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聯盟)首席發展總監張建宇作主旨演講
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唐金榮表示,碳捕集與封存是實現《巴黎協定》溫控目標的“兜底技術”。當前CCS呈現規模化示範、成本優勢、技術體系成型、政策完善四大特點,面臨產業鏈閉環構建難題,需強化地下空間監管與碳市場建設。他提出三點合作方向:資源調查與場地規劃、空間管理制度與標準、全產業鏈打通,並呼籲彙聚各方力量構建CCS生態系統,推動技術產業化與碳信用市場交易。

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唐金榮作主旨演講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薑維指出,鋼鐵行業正通過多維度舉措響應國家雙碳目標:一是推進超低排放改造與能效提升,截至2024年底,全國171家鋼鐵企業累計完成7億噸產能的改造,占行業總產能超60%;二是研發氫基煉鋼、CCUS等前沿低碳技術;三是構建覆蓋全產業鏈的EPD(環境產品聲明)平臺和低碳鋼評價標準體系,推動綠色鋼材國際互認。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薑維作主旨演講
廣州電力交易中心總法律顧問兼合規官張巧玲表示,能源綠色發展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途徑,綠證是國際通行可再生能源憑證。近年來,國家加快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在能源電力領域構建綠色電力證書體系,以電網企業、電力交易機構數據為基礎核發綠證,依託電力交易機構開展綠電綠證交易,通過全週期溯源機制與國際接軌。廣州電力交易中心目前註冊經營主體21.39萬家,用戶已遍及港澳臺,平臺支持全國範圍的綠證交易,提供綠電綠證溯源和評價、認證支撐。張巧玲指出,綠證既能量化環境權益,又可引導綠色消費,建議加強標準國際互認,市場功能銜接,幫助企業綠色低碳發展。

廣州電力交易中心總法律顧問兼合規官張巧玲作主旨演講
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社會樞紐碳中和與氣候變化學域訪問教授齊紹洲認為碳定價是碳中和核心政策工具,根據其團隊預測中國碳價發展的趨勢在2030年達峰以後,將進入快速上升期。他表示我國碳市場以現貨的非連續交易為主,產品品種和交易類型有限。他建議,包括澳碳所在內的機構要以開放的態度瞄準全球,充當鏈接中國和全球碳市場的橋樑。

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社會樞紐碳中和與氣候變化學域教授齊紹洲作主旨演講
在主旨演講中,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經濟部高級經濟學家Marcin Sasin指出,為實現順暢的國際氣候合作並提升碳市場的作用,必須充分考慮各國的國情,解決實際操作中的諸多障礙,並確保不同體系之間的互聯互通。他強調,所有利益相關方需要儘早參與其中。此外,他還著重指出,應充分發揮多邊開發銀行的作用,開發相關項目,召集利益相關方,並在促進全球碳市場互聯互通的合作框架中協助制定標準。

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經濟部高級經濟學家Marcin Sasin作主旨演講
圓桌對話:聚焦亞太市場互聯與綠色技術賦能
本次論壇圓桌對話彙聚多國碳市場領域精英,分別來自科技公司、綠色資本、能源與環境類交易所、碳信用交易機構、協會等多個組織代表,圍繞亞太區域碳市場合作前景,以及碳信用與綠色技術銜接的市場機遇兩個關鍵主題進行了觀點交流與經驗分享。
在“亞太碳市場合作展望”主題圓桌會議上,澳碳所總經理孟萌表示,亞太地區作為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其碳市場發展潛力巨大,合作前景廣闊。新加坡氣候影響力交易所CEO Choo Oi Yee、馬來西亞碳市場協會主席Renard Siew YungJhien、泰國碳市場俱樂部首席顧問Vichshuwan Pungchareon、EEX歐洲能源交易所亞洲區CEO Ang Zhi Rui、Rubicon Carbon首席市場關係官Filipe BlackwoodOliveira及AEX控股公司(香港)創始人黃傑夫對如何強化亞太區域碳信用市場合作,化解市場碎片化挑戰做出了精彩翔實的分享。

“亞太碳市場合作展望”主題圓桌會議
當前,業界在探索碳信用與綠色技的融合上,諸多機遇正逐漸顯現。碳信用市場作為推動減排的重要工具,與綠色技術的結合不僅能夠加速低碳技術的研發和應用,還能為企業提供新的增長點與競爭優勢,並形成新型合作模式。在“碳信用與綠色技術銜接的市場機遇”主題圓桌會議上,螞蟻數科、深石集團等技術企業展示了區塊鏈溯源、碳資產數字化管理等創新實踐,葡萄牙EDP集團則分享了巴西生物質能碳信用項目市場化經驗,並與臺灣大同永續CEO姒元忠、世界經濟論壇熱帶雨林聯盟委員會委員Isabel Nepstad、Capture Now首席運營官Michael Harte圍繞碳信用與技術的全新商業模式,從機制、保障與支持、技術可供性及生態平衡等多個維度展開了交流分享。

“碳信用與綠色技術銜接的市場機遇”主題圓桌會議
此次論壇在“開放協作、共享機遇”的共識中圓滿落幕。未來,澳門國際碳排放權交易所將進一步加強同各方合作,推動政府、企業與國際組織間的常態化對話,共同為助力全球氣候目標的實現探索可行路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