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為慶祝澳門城市大學44周年校慶,藉城市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成立,城大今(28)日舉辦2025國際城市科學論壇,雲集世界各地的城市科學專家、學者及相關領域從業者,圍繞主題“歷史沉澱與現代構想——大都市地區的城市可持續發展”分享前沿思考,貢獻全球智慧。本次論壇為期兩天,設有多個分論壇。在首日舉行的大師論壇上,由多位院士級別的國際專家領銜主講,翌日將舉行大灣區企業論壇、大灣區院長論壇、中青年學者論壇和學生論壇,匯聚企業領袖、學院院長、青年學者和學生,共同探討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研究成果、創新實踐及未來發展方向。
開幕式上,劉駿校長指出,城市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的成立是城大服務國家戰略,回應澳門特區發展的重要舉措,也是推動城市科學研究走向縱深的關鍵一步。他強調,澳門作為中西文化交融的城市,不同文明的智慧在此和諧共生,塑造了獨特城市生態。隨著深合區建設的全面推進,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的加速形成,城市發展通過資源共享、協同創新、實現區域整體的繁榮進步。在全球城市化進程加速、智慧科技深刻變革的今天,如何在歷史文脈傳承與現代都市發展之間找到平衡點,構建可持續的城市發展範式,既是澳門面臨的時代課題,也是全球城市治理的共同挑戰。這既為城市科學研究提供了廣闊的實踐舞台,也對學界提出了更高的理論創新要求。
大師論壇期間,澳門科學技術協進會會長崔世平分享澳門歷史沉澱與持續發展的經驗,探討如何在現代化進程中保留城市的歷史遺產。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志強深入探討城市科學規律,揭示城市規劃中的科學原理與實踐應用。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史文中聚焦城市信息學與智慧城市,探討如何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提升城市管理效率。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張新長介紹AI大模型文生圖技術在城市規劃設計中的創新應用,展示科技如何推動城市發展。
英國科學院院士Michael Batty探討可持續城市的數字情景,分析數字化技術在城市規劃中的潛力,展示了如何利用大數據優化城市資源配置。國家自然資源部總規劃師張兵做了題目為《深化“多規合一”改革健全城市規劃體系》的報告,闡述了關於超大特大城市空間治理的思考。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總工程師沈磊分享城市規劃轉型的思考,探討如何通過綜合協調社會、經濟和環境來應對城市化挑戰。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黨安榮展示數字孿生技術在文化遺產保護中的創新應用,介紹了如何利用數字技術對文化遺產進行精確建模和監測。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劉瑜探討多來源數據融合的城市研究方法論,強調通過整合地理信息和社會數據來全面理解城市系統的複雜性。浙江大學建築工程學院講席教授沈國強強調科技創新對城市規劃管理的深遠影響,指出人工智能和物聯網正在改變城市管理的方式,推動更高效的治理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