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二〇一九年之前」出版報紙 及 實時發佈之即時資訊
 
 
我們一起走過——希望的田野

2018年12月 6日 第551期     第二版

【編者按】今年國家迎來了改革開放40週年,中央人民廣播電台華夏之聲與澳門會展經濟報,從本期開始聯合推出反映改革開放40年取得偉大成就及積累的經驗之《我們一起走過》專題系列,本期刊登該系列之《希望的田野》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是中央人民廣播電台華夏之聲記者劉文燕教給兒子的第一首詩,也是她小時候學會的第一首詩。她說,中國人愛惜糧食的觀念代代相傳,因為我們都知道耕耘萬難、收穫不易。在人們的傳統印象中,農村,總是和艱苦的生活、落後的觀念、封閉的狀態聯繫在一起,但是,就是這些沉默的農民,卻在歷史轉彎的時刻以蓄積已久的力量將彎向大地的腰直了起來,以石破天驚的舉動用自己的手拉開了中國改革的序幕。

1978年的一個寒夜,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就是在此環境下,折騰來折騰去,最後也是實在無路可走了,村民嚴宏昌最後萌發了乾乾脆脆那就是把土地全面地分到各家各戶的想法,然而在當時的環境下,嚴宏昌只能用秘密的方式聯繫村民,並用了將近20天時間,聚齊了18家家主,於1978年的11月24號召開了會議。嚴宏昌說,在這個會上大家對分田到戶非常積極。十七位農民在一張生死契約上按下了紅手印。

他們自己都沒有想到,在暗夜擦亮的一根火柴,原本只想相互取暖,竟然引發燎原之火,不但照亮了中國的天空,更撞開了一個新的時代。

小崗村的星火在延續

中國的改革自農村肇始,改革的深入推進,不僅解決了億萬中國人吃飽飯的問題,而且也讓農村面貌和農民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無法忘記小崗村當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勇氣,多年之後,這種勇氣還在延續嗎?

在小崗村家庭農場裏,農莊女主人殷玉榮對記者說起了她正在養殖的稻蝦,她說稻田旁邊溝是養小龍蝦的,難能可貴的是,稻是不打藥的,出來雖然產量低一點,但是它是有機的。

她特別告訴記者,她計劃在這種立體種植養殖的稻蝦項目,用一種新型的合作方式來經營。她還透露,現在她在搞一個土地入股制,通過進入合作社,把土地分給願意種的人去種,對一些不願意種的村民,也可以作為一股參與到裏面,到年可以分紅。

殷玉榮所說的“合作社”,是小崗村目前施行的一種新的土地使用方式,把閒置的土地集中起來承包給做稻蝦項目的農戶,原承包人算作以土地入股,參與分紅。小崗村第一書記李錦柱告訴記者,土地流轉現在已經有了多種可能

他說:“有的是一些新興工商資本下鄉,他們流轉土地做一些事情;有的是小崗自己的新型經營主體,它隨著自己的發展,它的農業機械購置量越來越大,它自己已經承載不了這麼多機械的用量了,必須要讓他的機械發揮更大的作用,所以就要不斷地擴大規模;還有一種是農民之間這種自發的流轉,我出去務工了,或者我家裏有什麼事不能幹了,鄰居幫我幹,象徵性地給一點錢等等多種方式。

小崗村的改革始於土地,也經常圍繞著土地。傳統意義上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早已經抬起頭來,望向外面的世界,外面的世界也早已敞開胸懷,擁抱著農村。

在供應商後臺分類中,糧食產品是其中一類。一家來自北京的公司與小崗村原有的鳳陽小崗村創新發展有限公司共同出資成立了鳳陽小崗科技有限公司,已經運行了一年多,幫助村民用新型的電商模式外銷農產品。

鳳陽小崗科技有限公司CEO王輝透露,讓每個農戶可能維護好50個到100個消費者,他就可以有一個穩定的收入。他說,這相當於給每一個農戶單獨開通了一個網店。

王輝認為,相當於給農戶和這個消費者建立一種長期的契約的聯繫。我賣的這個產品不是賣那種零散的訂單,還有綁定消費者企業的關係,定期每個月上來新的產品給他發貨,上來新的產品給他推介,形成一個穩定的社交圈子。

最大的變化是人的思想轉變

在小崗村,嚴餘山是最早涉足電商領域的村民之一,而他正是當年分田到戶的帶頭人嚴宏昌的兒子,如今在村裏主要負責產業發展和招商引資。他說,那個時候就有這種想法叫跳出小崗、發展小崗。改革到今天40年了,小崗村跟過去有翻天覆地的變化,我感覺最大的變化就是人的思想發生了巨大的轉變。

嚴宏昌,在40年前的那個冬夜,帶領17戶村民做出了分田到戶的決定;40年後,他的兒子嚴餘山完成了從農民到企業家的嬗變。兩代人,40年,精神血脈未變。

嚴餘山說:“9月11號我們正式在合肥成立了安微省小崗村科技有限公司,希望將它打造成小崗村第一個跳出去組建的高科技企業。通過這種方式來為小崗村村集體來增加收入,來為全村4173名老百姓來謀福利。”

今年是小崗村民按紅手印的40年,也是改革開放40年,當年大包乾帶頭人現在只剩下了10位,他們當年按紅手印的時候,平均年齡在30多歲左右,是一群敢想敢幹的聯民

在小崗村的大包乾紀念館, “敢為天下先”的精神依然在這裏被銘記、被傳頌。

紅手印不僅是當年的誓言,更是現代小崗村人不斷奮進的精神加速器。鳳陽縣縣委書記徐廣友說,小崗村在往前跑,但從來沒忘記過自己的起點在哪里。小崗村始終堅持三農,始終堅持農業生產,一直堅守下去,這叫做中國的飯碗。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中國人的飯碗要盛中國人的糧食、中國人自己生產的糧食。所以我們始終把這個主線給它一直貫徹下去。

“天下第一村”走工農結合之路

如果說小崗村牢牢抓住了創新農業這條發展之路,那麼,有著“天下第一村”之稱的江蘇省江陰市華西村,走的則是一條工農結合之路。

吳協恩說:“實際上我們華西的發展,它主要走了四個階段:第一個就是七十年代造田,第二個八十年代造廠,第三個九十年代造城,新世紀主要就是人才戰略。

華西村已經成為了中國農村發展的標杆,它的一舉一動會被強烈地關注和解讀。名聲在外的華西村內裏是虛還是實?已經發展了40年,會不會後繼乏力?華西村黨委書記吳協恩對記者這樣的疑問一點都沒覺得冒犯,他說,講出了華西村發展的具體情況,讓記者自己去分析。

吳協恩認為,實際上華西村就是農業到工業到服務業三個階段。現在華西村開始進入高科技領域。他估計最遲到明年,華西村的替代LED的光源激光芯片高科技產品就會出現在市場。他還強調,後華西的發展,主要從傳統工業、服務業、高科技產業三個方面發展,他稱這是三輪驅動的三方面發展。

小崗村華西村體現了改革的意義

改革開放喚起了中國農民改變的巨大渴望,他們推動著改革的步伐,改革也反過來促使著他們的前行。

對於小崗村和華西村的變化,記者拜訪了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學術委員張紅宇教授,給他描述了農村中令人驚喜的改變。張教授說,你看到了現象,但有沒有想過農村改革的意義。他認為,農村改革處於一個領先位置、處於一個基礎位置,農村改革搞好了,國民經濟其他方面的改革才有借鑒。40年改革,工業領域改革很多是借鑒農業的,比如工業最早國有企業如何改,是承包?承包從哪兒學?農村學的。他也強調,當然也不會說絕對化,比如現在農村這塊改革,有可能從城市裏面借鑒了很多先進的做法。改革越往深處走,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的一些理論方面的東西,怎麼樣理論上有所建樹,理論上有所設計,這就是需要我們共同努力的。

 
<<上一篇    下一篇>>     << 返回第二版
 

 

新聞出版局登記編號 336號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承認之法律有效刊物

第二版
第三版 第四版 第一版
2018年12月 6日 第551期 共4版
 



澳門會展經濟報  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10 macaucee.com.mo,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澳門羅理基博士大馬路600E第一國際商業中心1005室 

Add︰No. 600E, AV. Dr. Rodrigo Rodrigues, Edif. First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Center. Room 1005, Macao

   電話 Tel︰8532870 5239        傳真 Fax︰8532870 5548       Email︰macaucee@yahoo.com.hk

web site traffic statistics